1946年,肇东旧发电厂改造扩建,肇东电业局的前身――肇东发电厂成立。70年来,文殿国一家三代人扎根肇东电业局生产一线,守护着电网的安全运行,守护着城市那一片光和亮。
创业一代:文殿国
1964年7月,文殿国到肇东县电业科线路大修队担任外线检修工。在文长录的记忆里,父亲总是早出晚归,十多岁的时候,才知道父亲是一名电力工人。回忆起老父亲当年的情景,留存在文长录脑海中更多的是父亲那倔强的脾气、对工作的执着。
“70年代,线路设备状况不好,除了限电之外,脆弱的电网禁不起刮风下雨。”虽然没有见到过父亲文殿国工作时的场景,但每次父亲匆忙离家赶往抢修现场的画面却是历历在目。
“那个年代的孩子都盼望着过年,有新衣穿、有猪肉吃,还可能有压岁钱。”而文长录的童年却并不期待过年,因为每逢春节,父亲都要忙碌在工作一线,守护着一年当中城区最明亮的那几天。
文殿国在肇东电业科线路维修队担任配电班班长,负责配电线路运检、安装等工作,带领着10余人的班组担负着肇东主城区的供电任务。由于当年物资匮乏、安全意识淡薄,早期的电力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没有验电笔、停送电完全靠电话联系,在没有特别紧密科学的安全组织措施下,凭借多年工作经验,文殿国带领的班组安全走过了20多个春夏秋冬。在此期间,文殿国当选肇东市劳模、连续10多年被评为肇东电业局先进工作者。
从配电工作岗位退休后,文殿国并没有选择安享晚年生活。凭借多年的精湛技术和对电力事业的一腔热血,文殿国回到肇东局承装公司,把多年的工作经验传递给新一代电力人。
奋斗二代:文长录
正是受到父亲的影响,1990年,文长录退伍转业后,从父亲手中接过了“三大件”,正式加入配电大军。从一名检修工成长为配电班长,单位的技术骨干,亲历了农网改造、城网改造、村村通电、机井通电等重要时刻,见证了农网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全部过程。
谈到农网改造那几年,文长录记忆犹新。7个人的班组,每天凌晨3点多就要赶到作业现场,经常靠几个包子支持到每天作业结束。虽然辛苦却是干劲十足,偶尔吃到一顿老百姓给送来的大乱炖,每个人都会得到最快乐的满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因每天要登杆连续作业8至10小时,文长录的双膝留下了疾患。
从业30年来,文长录参与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抢修任务,多次消除可能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隐患,现场工作日志足足有10本2000余条的记录。在全局业务竞赛中多次获得第一名,连续13年被肇东局评选为先进工作者。
2015年,文长录主动提出辞去班长职务,培养年轻骨干力量充实到班组长角色,自己默默退向幕后继续和班组守护着城区的8条线路。
前行三代:文瀚
爷爷文殿国和父亲文长录为电力事业公而忘私、牺牲小我的举动,让自小对电力事业就有亲切感的文瀚对这份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2011年,文瀚退伍后毅然决定参加到电力行业中,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肇东电业局输电工区。工作9年来,文瀚践行从父辈那里继承的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
“每次巡线大概要4个小时5公里吧,尤其夏天,肇东湿地蚊子出了名的厉害,捂得多严实都没用。”随着近些年地方快速发展,肇东地区的输电线路长度呈几何增长。为保障电网安全运行,文瀚往返在310多公里的线路上无数次,足迹踏遍了肇东地区的每一个角落。
由于肇东地区湿地、稻田地、沟渠较多,经常有杆塔被水冲刷,危及安全。文瀚每年都要和班组人员对杆塔进行加固处理,冬季做好水套基础,待到冻土开化后立即填充石料。肩拉背扛成捆拉线、几十袋重达70斤的高密度石料,没膝的湿地深一脚浅一脚,像蚂蚁搬家一样,一基基杆做好防护措施。
“给鸟窝搬家、断股导线处理、悬垂偏离处置、清理线路违建……”这些日常的艰辛工作被文瀚轻描淡写的略过。有人劝他换个轻松的岗位,也有人劝他工作差不多就行,他总是回应,“我是国家的士兵,也是电网的职工,我会像保卫国家安宁一样去守护电网的安全。”
三代人的31年、30年、9年……哈尔滨供电公司无数像他们一样最美的员工,默默坚守岗位一线,用初心和使命守护万家灯火明。(董中圆)